人工智能的萌芽期 |
|
1956年以前,回溯遥远的过去,我们不难发现“拟人智能”机器的踪影。很早以前,人们就试图用机器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,以提高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。 据记载,公元前900多年我国就有歌舞机器人,此外,还有能击鼓报时的“机关人”、能捕鼠的木制“钟馗”、能化缘的“木僧人”等,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在我国历史上的萌芽。公元前850年,古希腊就有帮助人们劳动的机器人,“机器人”(Robot)一词来源于斯洛伐克语,即古典戏剧中的“机器奴仆”,人们幻想利用“机器奴仆”来模仿代替人类从事服务和劳动。 很多科学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,为人工智能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。公元前4世纪,亚里士多德创立了演绎法,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。1642年,帕斯卡发明加法器,开创计算机械时代。莱布尼兹提出万能符号和推理计算的思想,是现代机器思维设计思想的萌芽。布尔创立布尔代数,开始用符号语言描述思维活动的基本推理法则。 1936年,图灵提出理想计算机的数学模型,即图灵模型,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奠定理论基础。1937年至1941年间,第一台电子计算机“阿塔那索夫-贝瑞计算机”问世,为人工智能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。1943年,麦克洛奇和皮兹提出M-P神经网络模型,开创神经计算时代。1945年冯·诺依曼提出存储程序概念,1948年香农发表《通信的数学理论》标志信息论诞生,1948年维纳创立控制论。 1950年,图灵在其论文中阐述了“机器能思维”的想法,给人工智能下定义并论证其存在的可能性。至此人工智能雏形基本形成,诞生条件基本具备,这一阶段称之为人工智能的萌芽期。 我们可以发现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,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,人工智能也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。 |
|